top of page

留学英国有何不同?听听中国香港和大陆的小伙伴们怎么说!


采访手记

又到了9月,一个开学的季节!英国作为热门的留学国家,一直以来备受中国学生青睐。据英国内政部在2017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共有7万多名中国大陆学生获得Tier4(留学签证),前往英国留学,比2015年增加了8%。


此外,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的20周年。记者从中国香港经贸办驻伦敦办事处提供的数据可知,目前大约有2万多名香港学生在英国学习。其中约有1.3万名本科生以及2千名硕士生。


《英国侨报》记者采访了来自中国香港、大陆的本科、硕士留学生们,听他们讲述了在英国和中国香港、大陆高校里学习、生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以便读者对英国留学生活有更深入地了解。

📷


关于课程设置→  →

   

香港大学的Kam和北京语言大学的刘颍分别是2015年、2016年来到英国的本科交换生。二人都表示,他们各自学校的课程种类,比英国大学的课程要来得多。


“在金斯顿大学,像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年只要学一门操作课搭配三门理论课就修满学分了。而在国内,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的知识,而且还有通识,包括马哲、毛概、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这样公共课程。


另外,我们的专业是国际新闻,英语又必须要流利,所以外语专业的所有课程我们同样也要修。”刘颍告诉记者。

       

除了课程的种类,大陆高校的课程数量也远超英国。

     

“举个例子,光是选修课,我们大三大四的选修课共有17门,所以很多同学会在大三的时候把选修课都读完,大四才有足够的时间外出找实习。而在金斯顿大学,只需要修满4门课就可以了。”刘颍说。

     

相似的是,来自中国香港的Kam表示,她所交换的格拉斯哥大学课程‘性价比’高于香港大学。

   

“在格大,我这一年需要修满60个学分。每门课就有20个学分,那也就是说,读完3门课,就能够拿到60个学分,这相当于香港大学的30个学分。而在港大,只有5门课(一门课6学分)都通关了,才能顺利夺得30个学分。”

        

与本科生感受不同的是,曾经是英国华威大学硕士、目前南京大学研究生在读的张玄(化名)表示,南京大学一周有四堂课,每堂课两小时,排得不是很满,有更多空余的时间去理解一些内容。

     

“学校通常会在研究生前两年给学生安排了课程,第三年的时候通常就不用上课了。我之前在英国华威大学读过硕士,感觉课程之间的太过于紧凑。加上自己的母语非英语,上课的内容总觉得没有消化好。”

📷


关于课堂模式→  →

        

在众多采访中,无论是本科生或研究生,都认为英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将知识传授和知识讨论的过程隔离开,形成了两种完全独立的课程:讲座(Lecture)和研讨会(Seminar),而且课堂时间比较短,两者通常是一周内进行,但不会在同一天。

     

而香港和大陆的高校课堂,都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在一天内会有长时间的授课。

     

来自格拉斯哥大学Global Economy(全球经济)的硕士生Mandy说:“教师授课的时间通常为一个小时,课前老师会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PPT放到学校的网站上,大家可以自行下载做预习,课堂上我们也会提出一个问题。


其他的专业,例如商学院的Lecture(讲座)上,老师基本上不会回答问题,是指帮助你梳理相关知识点,提供案例让你思考。如果有相关问题,可以在Seminar(研讨会)上和大家共同探讨。”

     

张玄告诉记者,华威大学大多数的Lecture(讲座)会在设有报告厅形式教师进行,老师会提供重要的文字、图片信息及主题内容供学生们小组讨论。


而随后Seminar(研讨会)上交流的课题,基本是和Lecture(讲座)相符合的。研讨会通常有8—15名组员进行学习,讨论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会有tutor(辅导老师)带领大家有序完成。

他们时常被两两分组,在设定的时间内,他们要学会运用讲座上老师所提供的观点来分析案例,最后派出一名代表做发言,大家再进行提问和交流。

 

“相比之下,南京大学很少会以班级为单位、或是班级分小组进行讨论,不过老师并没有做太多的指导,通常只是让学生自行讨论。有时候会有集体完成一个演讲(presentation)。”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导师会组织学生参加沙龙,每一两个月提供和最近他研究方向相类似的讨论主题。

📷


关于考核方式→  →

        

被采访的学生还表示,和国内大学“平时成绩、学期成绩、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不同,英国一些高校并没有“平时成绩”的考核,学位论文也不存在“答辩”这一环节。虽然看似这样能够省略不少步骤,但对于论文质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

    

“我记得当时华威大学只要求一篇论文,不过老师把论文的主题,有时候甚至是题目都框好了,自己从五个当中选择一个写,我们对于主题的拓展和延伸就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张玄回忆他曾经在英国华威大学的日子时这么说道。

   

 “英国高校对于阅读量是有规定的,而且论文中要能反映出你曾经看过的书、某个人的观点或者思想。如果相关阅读资料没有浏览过的话,对学期论文影响会很大。论文质量不高,就不可能拿到高分。

   

在国内的话,就算老师提供了一系列书单要求阅读,看的人也不是太多,因为论文不是最终的唯一评判标准。此外,国内写论文的题材非常广,所以有时候偷个懒,把本科的论文做一些改动和整理就可以了。”

      

Kam则表示,格拉斯哥大学学业考核的方式和香港大学也并不相同。“格大和港大相比,格大考试呈现的方式更灵活。比如我选修的哲学这门课,老师会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告知大家考核方式。


比如在期中的时候要上交一篇论文(essay),期末会有一场考试(exam),最后的成绩是两次考核的结合。甚至有的课程只有期末的一篇论文就决定了成绩”。

       

而在港大,学生可能要经受住几番小测试(quiz)的考验,有些商科的学生还需要比拼演讲报告(presentation);法律专业的学生被允许在家中分析法律案例,期间可以做任何事,但必须在48小时之内完卷。  


📷

关于师生关系→  →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学生认为,在国内,硕士生阶段的师生关系会比本科生阶段来得更亲密,不少硕士生会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并会帮助导师从事一些科研项目。

       

也有人表示,英国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他们认为师生关系也侧面体现了学生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学习能力,而不是对权威盲听盲从。

       

Mandy对此有自己的感触:“在英国,老师是给予你能力、帮助你解惑,带领你去完成dissertation(毕业论文)的人,并非高高在上的人。就像是研讨会(Seminar)里老师的老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和她交流沟通,他们也很乐于帮助你。

而在国内,教授和老师是权威,是不敢质疑的存在,如果一名老师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学生一般来说是不会反驳和质疑的。”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Lee博士在采访中表示,在香港中文大学,一个专业班级的人数久比英国高校多,所以平均下来,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比英国的高校少很多。

       

刘颍认为她当时所接触到的老师都不错,非常细心:“我们班级的学生人就不多,分成小组之后就4个人一组。因此辅导老师和我们也接触得比较频繁。从指导我们剪辑视频,到修改,他都一直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


相比国内的同学,他们通常是8-9个人一个拍摄或者剪辑小组,虽然老师也会给她们指点,但那么多视频和文件要指导的话,老师也不可能忙得过来。” 


📷

关于社团发展→  →

      

采访中,大部分被访者认为,留学英国之后,由于学业的压力,能够放松或娱乐的时间比起国内的学生少,不过生活变得更丰富了。

   

 “这里的校园社团办得比国内有意思,比如击剑社团、苏格兰风笛社团等等,都结合了非常浓郁的苏格兰民族风情,是中国高校所没有的,所以我加入了他们!”Mandy回味大学生活时,依旧十分兴奋。

       

在Mandy看来,和中国高校的社团相比,英国的社团多了自然的情趣,多数以运动或者是乐器演奏为主,主要是带来愉快的互动体验。而在中国,一部分高校社团更倾向于“商业协会”,会和大家讨论一些商业案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不过,来自香港的Kam认为格拉斯哥大学的社团宣传工作可以做得更加到位:“很多活动只有在脸书上看到,或者听朋友说起。邮件里也没有经常宣传,时常等到活动过去好几天了才发现。”

     

Kam认为香港大学的社团种类更丰富,上到学术性质,下至兴趣类别,宣传工作也做得更走心。这些社团一旦有活动,就会用横幅的方式挂在一切能被人看到的地方,包括网络上的脸书(Facebook)和现实的校园里主要街道。

      

 Lee博士也表示,香港大学有在学生公寓里建社团的传统,主要是以服务相同一栋楼里的小伙伴为宗旨,提供温馨有趣的活动,促进舍友们的感情。相比之下,他所知道英国的学生公寓虽然会不定时有一些活动,但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在公寓里创建如此具有人情味的社团。(完)


文 | 曾耗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英国侨报》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