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踢走拖延症! 英国侨报“小乔抗疫”讲座首期开播, 教听众变身宅家工作达人

Updated: May 9, 2020

(本报讯)“疫情在全球蔓延,改变了世界的运行模式,也改变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床位就是工位、睡衣就是工装,如果身边再有个上蹿下跳的孩子,更是考验耐力,焦躁、抑郁、压历山大!”在《英国侨报》总编辑曹馨荻风趣幽默的主持中,5月2日,《英国侨报》“小乔抗疫”特别访谈节目首期在搜狐天津直播间正式播出。


(袁辛教授、曹馨荻总编)


这次直播是在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搜狐天津的大力支持下,特南开大学心理专家袁辛教授围绕疫情下宅家工作的“烦心事”与大家进行交流,将近九千名海外华人侨胞和留学生同时在线收看。


(袁辛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教育部平安留学心理专家袁辛教授,以她多年积累的心理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大家抽丝剥茧,分析了如何应对疫情下“宅家工作的那些烦心事”,小乔也将网友们的主要问题和袁教授的回答摘要如下,供大家详细了解:


曹馨荻总编:英国伦敦目前实行封锁政策已经一个多月了,其他的一些国家也都在实行封锁,不少朋友最初会有些窃喜,似乎在家躺着就能赚钱的梦想实现了,还有朋友开始种菜、养鸡。 但依然是感觉内心孤独,尤其是不少上班族反映,在家办公明明节省了通勤时间,却反而比去公司上班还累,仿佛除了睡觉,一醒来就在工作。您认为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呢?


袁辛教授: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分析起来,最主要的可能是因为生活中原有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我们可以将平衡定义为常态,简单说也就是通常的习惯被打破了,不舒服自然就产生。当平衡被打破之后,我们的生活就陷入了非常态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觉得陌生、不知所措,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通勤时间的减少 看上去是节约了时间 但实际上是延长了工作时间 假定平时去公司工作8小时 现在是24小时准工作状态。老板也会这样想 你是一直在的,所以原来的8小时工作时间就变成了24小时准工作状态。 一直宅家工作会形成另一种非常态的困境,即缺少变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自然就会令大家感到枯燥乏味,疲乏感也会随之产生。举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当我们一直坐在一辆行驶在缺少变化的高速公路上的车上时,我们就会更加容易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


(袁辛教授在直播现场)

曹馨荻总编:除了这个部分,大家觉得是不是也有相对特殊一点的情况,疫情居家反倒相对适应,甚至乐在其中呢?

袁辛教授:有的,我觉得跟工作性质有关,还跟性格有关。我属于内向、宅家一族。对于外向的、很有时间规条的朋友们来说,目前的远程办公、长久居家可就困难很多。比如说我自己。我原本比较喜欢相对弹性的工作时间,相对闲适的工作环境,疫情期间除了需要紧急应对的情况而外,我觉得减少通勤,灵活工作时间对我来说就相对更好,比如说,我是心理老师 ,疫情开始 1月30日我们建了一个微信咨询群。我当班的时间约咨询,如果我当时正好不方便,我就可以跟我的个案商量 我们是否可以把咨询放到晚上做。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晚上咨询的。


总编辑曹馨荻:因实行严密隔离,封闭抗疫政策,许多海外华侨表示在家办公期间,外界干扰因素增多,往往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拖延症也越来越严重。


袁辛教授:在疫情期间居家办公会产生烦闷情绪以及不适应的人群,袁教授从心理角度分析道,从认知层面来看,疫情是一个特殊的生活事件,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种应激反应,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危机状态。但是,危机两个字其实可以拆开来看,危机=危险+机会/机遇,所以,灾难也可以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宝贵资源。


总编辑曹馨荻:针对这种情况,袁教授您认为大家应该要如何化解这种情绪,更好地工作?


袁辛教授:那么从情感层面来说,我们要努力安抚好自己的情绪,比如有的朋友平时会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凡事追求完美,力图最好,疫情期间自己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会有一些自我责怪,这些情绪的产生都很正常。


疫情期是一段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我们是有可能懈怠,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段时间稍微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宽容自己一些,时刻提醒自己多坚持一分钟,也许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也可以试试“正念减压”的有效方式,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运用自己内在的力量,为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地做一些他人无法替代的事——这一过程就是培育正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积极的情绪安抚和管理,例如改变认知,行为习惯,可以尝试多做运动,听音乐,品尝美食,烘焙,种花种草等休闲方式。


(袁辛教授在直播现场)


总编辑曹馨荻:其实也有一份原因是大家没有有效地利用好时间。


袁辛教授:的确如此,生活中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时间的利用,我们可以将时间归类为随意的时间和不随意的时间,其中随意的时间是很难有确切的工作或生活规划的,但我们可以建立时间边界,比如某一段时间用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规划,以此来加强自我的时间管理。


除了时间管理之外,居家工作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要学会排除干扰。宅家期间的干扰,其实大部分都来自家庭的干扰,比如家中的熊孩子闹腾以及其他家庭琐事等。亲子关系中,关系大于一切,关系大于教育。人和人的关系,只有今生,没有来世,所以一定要珍惜。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和角色的关系,自我的语言通常是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想不想,而角色语言则是应不应该,能够不能够,可以不可以。而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交往中,核心是情感而不是角色行为。


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甚至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这一“心理资本”的概念,是路桑斯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有几个核心点,分别是:希望、乐观、韧性、主观幸福感、情商、有意识的公民行为。在疫情期间,如果我们的心理资本有所提升,我们就会永怀希望。


总编辑曹馨荻:袁教授,您在疫情期间是如何让自己放松下来的呀?


袁辛教授:我在疫情期间的缓解方式,下载1万册电子书的目标,观看纪录片《世界遗产》等,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缓解放松的同时,也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总编辑曹馨荻:想要在疫情期间提升自己的话,袁教授有什么方面的推荐吗?


袁辛教授:有的,比如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的《未来简史》,大家可以从中思考因经济增长带来生态失衡,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问题;威廉麦克尼尔(美)的《瘟疫与人》,这部书旨在警告人类,瘟疫仍旧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而存在,因此要居安思危,保护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汉宁·里德(德)的《无处安放的同情》,讲述了关于17-18世纪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


袁教授分享的心得,令许多听众豁然开朗,纷纷留言表示感谢。



在节目的最后,《英国侨报》的曹总编用了这样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期望:“疫情期间苦与乐,风雨同舟你和我。没有人希望疫情发生,可它的出现却给了我们一次重新认识生命、思考人生的机会。人生没有彩排,当你觉得状态不对的时候,相信我,世界上还有其他人和你一起在经历着。找个角落,找个伙伴,接受自己,敞开心扉。相信疫情结束后,我们每个人都将破茧成蝶,迎接一次新生。



[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 陈钟林(右二)、搜狐天津总经理张献超(右一)、天津市侨联社联部于欣宜(左一)部长与袁辛(左二)教授直播后合影]


第一期“小乔抗疫”特别访谈节目在天津市侨联、《英国侨报》和搜狐天津团队的通力合作之下圆满完成,袁教授贴近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生生活的分析更是撑起了节目的灵魂。《英国侨报》的曹总编表示,接下里的日子里,小乔将继续邀请各界专家通过直播平台与大家谈心、聊天,与大家一起享受坐地日行八万里,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乐趣,共同度过这段疫情下的非常时期。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