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利用医疗大数据可降低中风风险

(本报讯)伦敦大学学院 (UCL)与香港大学 (HKU) 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因心房颤动引起心律不正或心跳过速者,会因为缺乏适当治疗,而会更易中风及脑内出血。

该团队最近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和《研究生医学期刊》(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心房颤动患者通常使用预防血栓形成的抗凝类药物,并非最佳治疗方案。

致力于提升用药安全性的科研人员表示,通过对医疗保健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可改善治疗效果。

联合作者、伦敦大学学院药学院刘卓贤博士解释:“抗凝血剂确实属于有效治疗方法,但其副作用风险很大,因此必须谨慎用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研究大量不同的人群,来找出最佳方案。”

另一位联合作者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陈慧贤博士补充:“我们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受抗凝剂副作用的影响存在差异,况且提供正确治疗的空窗期非常短,患者只有在密切监测的条件下才能确保最佳治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英国约有100万名房颤患者,香港约有7万名,而中国大陆患者则高达1,000万名。房颤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长。*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他们会通过接受抗凝血治疗以降低患类似中风或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的机率。

华法令(Warfarin)是最常用的处方药;而新型的抗凝血药物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NOACs)目前越来越普遍,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尤其是对女性而言。NOACs的药物包括利伐沙班(Rivaroxaban)、达比加群(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和依多沙班(Edoxaban)。

过去尚未有针对男性和女性对不同抗凝血治疗的临床结果差异研究。

通过研究在香港医院管理局接受治疗的4,972名男性和4,834名女性1,研究人员发现,与使用华法令治疗的女性相比,接受NOAC治疗的女性患颅内出血的风险较低(0.4比1.7 ,每100患者每年;调整风险比:0.16,95%置信区间:0.06-0.40)。

相同效果并未在男性中发现。另外,不论男女在使用NOACs或华法令时,缺血性中风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相似。

研究团队的第二项研究2提出质疑,如果患者仅有少于65%的时间依照华法令正确治疗,为何患者在使用华法令期间并未换用NOACs。

NOACs的作用机制不同,而且具有更广泛的治疗范围。与华法令相比,NOACs产生的副作用较少。因此,对于接受华法令治疗且治疗时间少于65-70%的患者来说,NOACs可能是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在治疗范围时间内对患者的监测,即使向他们解释研究结果,患者对于药物选择(是否选择停用华法令改用NOACs)并无做出任何改变,这也揭示了改变治疗方法的另一道难题。

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主任黄志基教授也评论表示,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尤其适合医疗服务提供者用来评估他们的工作。研究团队最近使用香港的电子医疗数据,以确定高风险房颤新患者服用抗凝血剂以预防中风和心脏病的使用比率。

从目前正在处理的数据中已经能够看出,治疗比率已经从2010年的19%增加到2016年的45%。黄志基教授说:“患者接受治疗的比率显著增加,令人鼓舞,但仍有改进余地。香港医院管理局目前正在开发新服务,以继续改善房颤患者的护理。”

这项针对抗凝血剂的研究,强调了男女病患和医生讨论抗凝血治疗的风险及优劣评估的重要性,对社区的医疗工作特别有利。而这些研究还可以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评估他们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Law SWY, Lau WCY, Wong ICK, Lip GYH, Mok MT, Siu CW, & Chan EW*.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of oral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Am Coll Cardiol,2018; 72(3): 271-282. doi: 10.1016/j.jacc.2018.04.066.

2Huang D, Wong CL, Cheng KW, Chan PH, Yue WS, Wong CK, Ho CW, Wong ICK, Chan EW, Siu CW. ‘Impact of provision of 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 value on anticoagulant management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on warfarin’, Postgrad Med J 2018; 94: 207-211.doi: 10.1136/postgradmedj-2017-135457

* Wong CX, Brown A, Tse HF, Albert CM, Kalman JM, Marwick TH, Lau DH, Sanders P. ‘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Australian and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Heart Lung Circ. 2017 Sep 17; 26(9):870-879

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