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由此打开「古中国」| 大英博物馆的私藏采访


2016年6月1日,大英博物馆关闭了久负盛名的33号陈列馆。这是一个专门陈列古中国、南亚和东南亚文物的永久性展厅,其中有将近一半是中国文物。这些古文物囊括了古中国整个艺术类别,如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明清瓷器等。

       

据大英博物馆方面介绍,关闭该展厅是为了对其进行整体翻新升级,从而为该展厅的文物创造一个更好的陈列环境。据悉,33号展厅将在2017年12月中旬向游客全面开放,而其中的中国展品将从2017年11月10日起恢复正常展出。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此次33号陈列厅翻新的原因、即将带来的改变,以及博物馆展厅的日常运营方式等信息,《英国侨报》记者走访了该陈列厅的主要负责人,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瓷器馆长、中国部负责人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


📷

(大英博物馆和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瓷器馆长、中国部负责人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拍摄:李心如)

 

据大英博物馆官方介绍,升级后的展厅将为游客展示一些新类型的文物,如比较脆弱的绘画和纺织品。由于条件的限制,此前这些物品并不能进入游客的视野。另外,一些现有的文物展柜也将得到扩充,新增加的物品将包括雕塑、陶瓷、漆器、玉器和一些金属制品。新的照明和周边环境设计也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赏环境。


33号展厅翻新:回溯古中国面貌

据大英博物馆受托人主席理查德·兰伯特爵士介绍,香港慈善家何鸿卿爵士的慷慨捐赠使33号陈列厅正在进行的全面装修成为可能:


“博物馆非常感谢何鸿卿爵士及其同事,他们为翻新这个重要的展厅提供了机会。这次翻新将使我们能够收集到一些重要的背景材料,为来访游客创建一个新的,更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将古中国和南亚的故事延续至今。翻新后的展厅将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些地区悠久而意义深重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33号展厅拥有整个大英博物馆最长的画廊,其中展品的一半来自中国,它们记录了由公元前4000年直到现代的中国漫长的历史。


针对33号展厅的重建工作耗时一年多,几乎将改变旧展馆的所有陈设,对此霍吉淑解释,工作人员是在尽一切努力,希望将展厅改造得更加专业:


“我想很多人都对博物馆的升级改造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更好的照明,更漂亮的展柜和更多地互动,这些硬件有望在此次装修中得以实现升级,因为我们为装修行动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新展厅良好的储存设施将允许我们展出更多的画作,一些作品甚至可以做到永久展出。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的保存对外部环境要求很高,因此很难做到长时间展出,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技术和更大的空间,可以让更多的游客接触到这些画作。”

   

除此之外,在这次装修之前,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仅仅展出了一些画作和文物。今后,中国展厅将更注重展现古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例如,在展厅的某一部分,工作人员将在其中一侧展出明朝早期的器物,在另一侧展示明代中国商人与周边国家,东南亚地区甚至非洲地区的贸易往来。博物馆方面希望通过这种展出方式,让外国游客们能够对中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很长时间以来,古中国都被外界塑造成为一个孤立而封闭的国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从很多书籍和历史研究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古中国与外界频繁而有趣的互动,工作人员希望通过改变展出方式,使得那些在33号展厅驻足的游客能够看到古中国尘封的漫长历史。”霍吉淑告诉我们。”

古中国“文化阵地”:广受游客喜爱

   

虽然由于33号展厅的关闭,大量来自中国的古文物暂时无缘与游客见面,大英博物馆的东亚瓷器展厅仍然人流涌动,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川流不息,其中不乏大量东亚面孔,在旅行团中间,熟悉的汉语也时常响起。


霍吉淑表示:“据统计,大英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约650万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而中国馆一直是游人最多的展区之一,因此中国元素的确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博物馆接待的游客数量太多,游览33号展厅游客的数据很难统计,不过我们认为,这些游客中有约5%来自中国。这一数据在未来可能会有上升的趋势,因为目前在我们所开放的东亚地区瓷器展厅中,已经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前来观光。”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断有跟随旅行团前来参观的大批游客涌入东亚瓷器展厅,当记者询问来访的游客是否大多选择跟团的形式时,霍吉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她同时表示,她更期待看到能够在此长期驻足的博物馆爱好者:

“事实上,游客的参观方式与他们的来访目的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一部分游客仅仅是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前来参观,这部分游客更倾向于选择通过旅行社组团前来,他们的参观时间通常很短,有时甚至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另一部分独自前来的游客则更可能在此耗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我看来,大英博物馆非常值得你仔细地参观,即使是我们的中国区馆藏也根据年代和地域细分成不同的游览区域,细细参观这些文物会令你收获不少。”


文物保护和修复:仍需大量专业人士

📷

(大英博物馆瓷器馆)

在向大量游客展出博物馆珍贵藏品的同时,为了保护好这些脆弱的古文物,博物馆方面同样费尽心力。当记者就此问题询问霍吉淑时,她表示,自己对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能力“非常自信”。她向记者透露,作为世界一流的文物收藏机构,大英博物馆开辟了一个特殊的部门,专门研究东亚地区的绘画艺术(Eastern Pictural Art)。

📷

       

这一部门里汇集了很多专业人士,他们对日本、中国乃至东亚其他非主要流派的绘画技巧有足够多的了解。其中有一位是曾为中国上海博物馆工作的研究人员,她来自一个研究古中国绘画技术超过六代的家族,已经为大英博物馆工作了20年。

“拥有她这样的工作人员是大英博物馆的‘幸运’,因为培训一个合格的修复人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

       

针对中国古画的修复工作,博物馆方面专门营建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室,霍吉淑介绍;“工作室的维护工作很艰辛,有的时候,你有可能为修复一处非常细微的瑕疵而花费很多个小时。我们针对这些古画的修复和维护目的有很多,有时是为了在馆内展示,有时则是为将它们送到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进行展出。”

       

在展出过程中,这些名画同样需要得到精心的照料。它们对展柜环境的要求很高,比如过高强度的光照就可能会给它们造成永久性的损伤。一般来说,工作人员会禁止游客在这些展厅里使用闪光灯拍照。

       

事实上,即使具备了更新的展厅和更好的展出环境,博物馆方面仍无法保证让所有珍贵的文物进入游客的视野。


📷

目前,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件,这使得博物馆无法开辟足够的场地同时展出如此多的物品。不过,霍吉淑介绍,即使场地够大,工作人员仍倾向于在一段时间内仅展出某一类文物中状态最好的那部分,这有利于集中游客的注意力,给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能将众多文物同时展出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大英博物馆与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共同运营一些研究项目。因此,大英博物馆暂时保存着很多其它博物馆的文物,也时常借出自己的珍藏,这些情况都导致一些文物不方便进入展厅。

📷

     

针对结束展览的文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会在将它们放回储藏室之前进行检查。一些文物状态非常良好,通常只需简单地清洁一下。其他一些脆弱的文物,比如石头、玻璃或陶瓷质地的器皿,则需要更加小心地对待。

       

如此大规模且长期进行的文物修复和展出,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财政支持呢?霍吉淑女士表示,大英博物馆一直由政府出资维持运营,即便如此,长期以来也确实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因为无论是文物的日常养护、运输,场馆的照明以及展出项目更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后盾。

     

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共机构,博物馆期待一直保持对游客免费开放的状态。这使得博物馆在财务方面一直陷于比较矛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你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得到了足够的钱,有时我们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一些活动无法开展。幸运的是,我们经常得到一些好心慈善家的慷慨捐赠。”


现代化运营:

主题展览、跨文化合作

与新媒体推广

   

为了让游客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国文化,大英博物馆曾举办一系列主题性的展览活动,例如“China:Journey to the Easy”。霍吉淑表示:

“我们的主题展览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并在展览的同时开设一些介绍中国时代背景的特色讲座。通常来说,这就像教授们在大学授课一样,我们总是希望游客能了解到更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

       

她也提到,大英博物馆与世界各地的很多机构都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中国博物馆。今年6月,大英博物馆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举行名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联合展览活动,将一些馆藏珍宝展示给中国游客。

       

此外,大英博物馆也经常在一些主题展览活动中从中国租借文物,比如,在近期举办的中国明朝文物展中展出的一些文物是由超过10个中国博物馆提供的,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湖北博物馆,四川博物馆等,它们为大英博物馆的活动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还与时俱进,进入中国社交网络开展宣传活动。它在微信上的公众号已经积累了1600万来自中国网友的访问。霍吉淑介绍,这一举措是为了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宣传博物馆文化。由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令人满意,博物馆方面目前有了进驻微博的计划。


从微信到广场舞:中国形象更接地气

   

当下,中华文化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英国,除大英博物馆外,其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也开始更深入地探索中国文化,并将它们感兴趣的部分介绍给参观者。

       

有的博物馆甚至将目光转移到现代,把目前中国社会一些独特的信息产品作为特殊展品展现给游客。这些举措将人们的视角从神秘莫测的古中国拉回到了现代中国社会,使得外界对现代中国的民间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

       

2017年9月17日,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正式宣布将中国社交应用程序微信纳入其展品收藏。V&A博物馆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家都表示自己的“整个办公室都在WeChat上运营”。

📷

       

随着微信钱包、滴滴打车等服务被逐步添加到微信界面,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来到中国的英国商务人士对微信便捷程度的赞扬,是V&A博物馆决定将其纳入收藏的主要原因。

       

要把一个虚拟社交软件纳入展品收藏,V&A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颇费了一番功夫。由于博物馆方面希望吸纳的所有展品都能够展出至少100年,微信作为一个尚在运营的商业APP,其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最终,博物馆从腾讯公司收购了当初为苹果公司APP STORE提供的离线演示程序,该程序可以在没有服务器支持和不受市场情况影响的条件下向人们展现出微信的所有功能。

📷

       

除了这些著名的文化机构,一些定期举办的文化盛会,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中英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今年10月7日,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变奏节(China Changing Festival),继续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并探索中英文化纽带。

       

该艺术节通过上演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木偶剧、纪录片、电影和广场舞等精彩节目,将带领人们探究对于古代艺术技巧的表达,当代社会媒体与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其中,这一文化盛会对于中国广场舞的推广特别引人注目。据中国变奏节官方网站介绍,中国广场舞是以退休妇女为主体的舞者在公共场合集会,在中国流行音乐的配合下长时间集体舞蹈的健身形式。

       

近年来,一些中国男子,青少年和儿童也被吸引,加入其中。如今,伦敦变奏节也通过组织公共表演的形式,将这一中国特色介绍给了英国大众。

 

南岸艺术中心的创意制作人Rachel Harris表示: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正在经历着文化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这背后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的支持。通过这次文化盛会,我们希望可以探索并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创新力与其影响。”

       

与V&A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南岸艺术中心一样,同为英国标志性机构的大英图书馆也不落人后,近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性图书馆陆续收录了近两万本汉语著作,涉及法律、医药、科技、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中国出版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优秀著作。此外,为了方便中文读者和学习者,大英图书馆还开辟了中文网站,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与中国各地的文化、教育机构展开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在中英公民之间构筑文化沟通的桥梁。

       

在不同文化机构和艺术盛会的不懈努力下,无论是神秘悠久的古中国文化,还是现代中国社会特有的元素,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大洋彼岸的人们,改变着世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看法,这种深度的文化传播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必将改善华人华侨在海外的境遇。

📷

 

对于本次大英博物馆33号陈列厅翻新活动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文章最后“阅读原文”,或移步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http://www.britishmuseum.org/about_us/news_and_press/press_releases/2016/Gallery_renovation_annouced.aspx

(实习记者李心如 图、文报道,转载需注明作者和出处;值班编辑:朱艾婧)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