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6日讯)5月15日,明爱(伦敦)学院开展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专题活动,在大英博物馆古画修复师邱锦仙的带领下,参观大英博物馆平山郁夫东方古画修复室,并听邱锦仙讲解如何修复古画。
📷
日本画家、教育者平山郁夫向大英博物馆捐赠50万英镑,打造此东方古画修复室(The Hirayama)。室内整洁宽敞,中部为日式榻榻米,进入均需脱鞋。上图中的三张红漆木桌均为邱锦仙托中国的漆器厂特制,众多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名作在此得到装裱和修复。
据报道,自从邱锦仙1987年来到伦敦之后,凭借她的努力,大英博物馆内馆藏的1000余幅中国古画才第一次有了展出的机会。它们中有《女史箴图》唐摹本,也有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特展“明:皇朝盛世五十年”中出现的《紫禁城》图,以及赵孟頫的《双马图》、《八仙过海》和张翀的《瑶池仙剧图》,以及数百幅残损的敦煌绢画。目前工作室有来自韩国、日本等数名学徒,在邱锦仙的带领下学习修复技艺。
在参观现场,邱锦仙表示,古画修复这是一个非常精细复杂的专业工作,不仅仅需要和原画性能相同的材料,更需要十分娴熟的技术和心态。作为修复师,要深入了解中国不同朝代古画作品的技法风格,在了解作品年代、材质和破损程度等情况之后,再来决定古画的修复方法。“通常修画的第一步通常是要洗画,我一般要先用棉签沾水,试试看画会不会掉色。若掉色,就用温水或冷水洗;如果不掉色,便使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方法,用开水在画卷正面洗干净,洗完后把画卷背后的覆褙纸揭掉,重新找到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全色。”
📷
邱锦仙目前正在修复的为恽寿平所作《菊花图》。恽寿平追求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其没骨花卉画柔美秀雅,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常州画派影响深远。
活动期间,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的成员们在邱锦仙的带领下,共同欣赏了不少尚未对外展出的画作。除了邱锦仙正在修复的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寿平所作《菊花图》,还有已经修复完成的元代盛懋《雪景图》、唐代韩滉《双牧双牛图》、明朝任可吏《西番贡狮图》等,均属传世稀品。
📷
元代画家盛懋《雪景图》。盛懋学宋人笔法,注重形态和造型的意趣,惯用简练稀疏的笔触去勾勒山的轮廓,山水画构图多为深远法或高远法,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多幅作品为台北故宫博物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唐代韩滉《双牧双牛图》。韩滉乃唐朝中期画家、宰相,摹写牛、羊、驴等动物尤佳,其所作《五牛图》被元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曾为乾隆收藏,此后几度流落海外,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下达指示被回购,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目前为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
📷
明朝任可吏《西番贡狮图》。为了适应竖幅挂轴的布局,画家一改往日此类贡品画的惯用结构,将前来进献的波斯特使安排在了狮子后方,而非一旁。任可吏在史上并无可考资料,据其捐赠者亚非学院终身教授韦陀教授分析,任可吏不太可能出自宫廷,而很可能是受雇于某一特定题材的京城画师。(图:王俊芳)
📷
邱锦仙向众人展示已修复好的画作
据悉,邱锦仙今年已经66岁,退休多年,目前被大英博物馆返聘,每周在古画修复室工作3天。“如果我不做这份工作,这些文物可能就毁掉了。每修一幅画,就让一幅画重放光芒。这样古画可以展出,可以供学者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古画原本是中国的,我这也是在抢救中国的文物。”
📷
明爱(伦敦)学院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学员与邱锦仙(前排左五)
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一名学员在看到《西番贡狮图》后向记者透露,这幅画是由他们的课程导师、亚非学院终身教授韦陀教授(Prof. Roderic Whitfield )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的。而32年前,邱锦仙正因时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副主任韦陀教授的推荐,被时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罗森(Jessica Rawson)邀请受聘于修复部工作,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国外的博物馆工作的中国裱画师。
另一位学员告诉记者,他们曾随明爱学院前往中国参观过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并与敦煌学院的师生进行交流。如此大幅的敦煌画实属罕见,今日能够亲眼所见,心情十分激动。千年前古人细腻的绘画手法和对神明的敬畏之心让人钦佩。
明爱(伦敦)学院院长李中文表示,邱老师在大英博物馆是30年以来修复中国古画第一人,大英镇馆之宝《女史箴图》得以重现昔日风采,邱老师实在功不可没;而她对于修画工作的拳拳之心和工匠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据明爱(伦敦)学院教务处负责人王俊芳处了解到,此次活动前期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联系,才为学员们争取到难得的参观机会。据悉,明爱学院为丰富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向侨界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经常组织文化讲座和博物馆参观活动。为此,明爱学院建立了文化讲堂,每月一到两次邀请中英两地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到明爱学院提供免费讲座, 对侨界公众开放。2019 年秋季即将开课的第五期中国文化遗产管理硕士班正在热招中,名额有限,有兴趣者,请速报名。联系细节: 电话: 020 8361 7161 ; 微信:MingAiInstitute (图/文:英国侨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