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Yiying

《鬼妹(Ghost Girl)》剧评:在英华裔充满问号的人生

(文:骆艺颖)


“鬼妹”二字在现今的粤语中,指的是白人女性,与受西方环境、文化影响较大,作风西化的华人女孩。看完剧,再品味剧名的英译,我还看到了在英华裔成长过程中,因文化身份的飘忽不定而无奈彷徨的自我定位。

剧中,香港出生、英国长大的“鬼妹”Kim,借由语言、声音、肢体、画面、情感,把脑海中的混沌与斗争投射在三维立体的舞台;并以生母、养母与姐姐为辅助人物,将自己五味杂陈的成长故事细细道来。为了阐述Kim两种文化身份下的心路历程,亚裔演员和白人演员各饰“分身”,这样的设置使得整部戏剧更加生动、细致、有创造力,也更突出表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交织下鬼妹困惑、纠结、患得患失的心理。



作为英国的少数群体,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弱势”群体,鬼妹的成长是充满问号的,同时也不乏惊叹号——难被主流社会接纳与遭遇种族、性别歧视的悲愤。特殊的经历也给予了她坚强的性格,然而她注定一生都将奔波在解答“我是谁”这个终极命题的路上,那些迷茫和创伤不曾停止与消失,而是化作标记成长的印痕。找寻归属感的途中,亦道阻且长。


迷惘中成长

Who am I?


笔者喜欢开头部分,被脑海中各种声音包裹的Kim喃喃自语的片段,一颗纯净、天真但脆弱的心灵铺展在观众眼前,让人心生怜悯,也好奇后续的故事。生于香港,却因种种原因来到英国而不得还乡,随即被英国妈妈收养的Kim在幼时对自己的亚洲身份充满了困惑,与某种厌恶。



每周一到生母家吃饭的时光让她不自在,她讨厌酱油的味道,也厌倦无话可说的尴尬。但她无法逃脱自己是亚洲面孔的现实,一面抗拒一面又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事实。剧中穿插的孔子思想与英国文化的强烈反差,也更烘托Kim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迷惘。无论是哪一种理念,对她而言,仿佛有共鸣,又没有共鸣。

英国华裔的身份让她仿佛游走在暧昧不明的地带,在东、西方两个社会都被视作“异类”。回香港参加葬礼,亲戚们对她充满好奇;在英国参加婚礼,也难逃异样的目光。无数巨大的问号伴随着Kim的整个成长过程,并在一个又一个情境中被无限放大——我到底是谁?我属于哪里?我的英国身份体现在哪?我对华人的身份认同又将放置何处?这样的身世已经足够复杂坎坷,而却还要面临更为纷乱繁杂的追寻与抉择。



何为归处

身单力薄的少数群体


身在白人为主流群体的社会,华人身份特征与文化的展露是极为有限的,因而受到的理解与关怀,也同样匮乏。白人社会对于华人身份的刻薄也深刻地形塑了Kim的自我认同,有人嘲笑她大平脸、塌鼻子、小眼睛,她便想办法修容、贴双眼皮贴以适应西方的审美观念。


 而当她尽力去迎合,却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想象中美好。情窦初开,钟意的男生基于对亚洲女生的刻板印象,只为尝试肉体之欢便潇洒离去,留她一人暗自神伤。付出了真心却得不到同样真诚的回应,这让人感到痛心,惋惜,愤怒,甚至羞耻。作为英国华裔,难道就只值得受到此般的对待吗?作为英国人,她并不能完全被英国社会接纳、一视同仁,而是要被放置于种族与肤色的滤镜下区别相待。


当她逐渐愿意正视自己的华人身份后,在英国社会中成长所承受的打击,又让她无以找寻安全感与归属感。而认真审视华人身份之后,却又感到无比懊恼与无奈,作为在英国“几乎看不见的少数群体”,歧视、偏见接踵而来。


剧中也触及时兴的女性议题,在白人社会,围绕亚洲女性的刻板印象是一件亟需正视的问题。剧作者赤裸、大方地将针对亚洲女性的歧视通过快速的图片切换表现出来,鲜明的音乐与幕布上夸张化的女性图片,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直击观众的心灵。通过这个部分的设计传递的是,亚洲女孩并不是都是日本成人片中的萝莉、韩团模样、轻浮的easy girl等等,亚洲女性也和白人女性一样,拥有各式不同特征,是个体多元的,是不能被某种刻板印象轻易定义的。笔者在心里暗自为这样的陈设鼓掌叫好,因为面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这绝对是传递关于正视亚洲女性身份观念的绝佳契机。从中也看出了剧作者为华人女性群体发声的努力,力量单薄的华人群体正是要不断找寻机会让自己能被看见和听见。



柔焦创伤

“我享受尽情摇摆”


整场表演中,出现率最高的音乐便是节奏明快、动感十足的《I Like to Move It》。高潮部分的“I like to move it move it(我享受尽情摇摆)”不时穿插在剧情中,尤其当有人问及Kim的心情与想法时,Kim总是跟着音乐起舞,不予回答。我把它理解为Kim对于自己曲折成长经历的一种乐观坚强;回忆痛苦,不如转移注意力,尽情舞动。



同时,我也看到了华人骨子中坚毅容忍的品格。尽管有诸多坎坷,Kim却还是依然选择咬牙坚持,乐观前行,无论现在的自己是否感到迷茫和痛苦。然而,避而不谈始终无法解决一切问题。结尾处Kim面带笑容的起舞,反而让人感到心酸——关于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找寻还未结束,过去与潜在的伤痛也不会就此消失。结局看似明朗,实则意味深长。


意识觉醒

当代华裔充盈的表达欲望


赏剧之前,我来到了剧场的地下室,聆听几位优秀的华人代表讲述他们对于华人群体在英国的各式见解。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周围,我突然觉得这狭小昏暗的地下室仿佛正代表了英国华人群体身处边缘的尴尬境地。


针对老一代移民,“求安稳”的观念根深蒂固,华人的群体意识并不强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人群体的需求再也不容被忽视,不少华人群体意识觉醒,寻求多元化的发声方式。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华裔在西方国家作为少数群体越来越被重视。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裔艺术家、商人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输出华人的文化,力求在西方主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座谈会的嘉宾说道,讲述华人群体的话剧在若干年前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如今的时机让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鬼妹》是一个好的开始,通过戏剧这样生动的方式,能让更多人走近并了解在英华人女性的成长故事,聆听华人群体的心声。迎着这样的势头,相信会有更多杰出的华人艺术家会在未来为更多华人探寻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指明方向,找寻到爱与温暖。



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