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局(HESA)调查,中国赴英接受高等教育(本科及其以上)的人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稳步攀升,2012年起便超过了欧盟国家在英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数之和,高居各国之首。
这一表现在历经脱欧,英镑震荡以及移民政策紧缩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特别。
对此UKCISA(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主管Dominic Scott先生总结道:“来英国学习的印度学生锐减,其他非欧盟国家也出现了明显的停滞。”
“庆幸的是只有中国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增长。”
📷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镀金深造。
通常意义上的海外留学耗时耗力,生活成本、教育成本日趋高昂。但这其中,英国授课型研究生项目学制短(一年),选择多,教学质量可靠,因而吸引了大批留学生。
据英国大使馆调查显示,2016年持有tier4学生签证赴英留学人数为73000人,其中授课型研究生(一年制)人数上涨最为迅速,相比去年涨幅高达82%。
但如此火爆的一年制硕士留学,在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时间短任务重,英国市场难留,国内市场遥远。毕业之际,留学生们面对着哪些压力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为了探访这一问题,英国侨报邀请了七位在英国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中国授课型研究生(受访者均为化名),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回国工作是首选
情感因素是主因
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学成归国的人数也愈发壮大。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表的《2016年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指出,近八成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发展,这一点在本次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
就读于卡迪夫大学传媒专业的Yoonie表示曾经有过留在英国的想法。但只是一闪而过,很快便放弃了。
“我喜欢英国这个地方,但情感上不想留在这里。中英两国饮食,语言、文化以及打交道的方式都有差异,这让我觉得孤独。”
“回国工作至少心理压力会小一些。”
持有相同看法的采访者占绝对多数。大部分受访留学生都表示,主观情感上的孤独寂寞,对非母语国家生活方式的不认同与不熟悉,是影响自己留在英国的重要因素。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专业的Derby更加明确地表示,将交完论文后就直接回国。
“我觉得在英国的生活是不幸福的。不管你有没有朋友,生活上都没有幸福感。”
她开玩笑地表示没有办法和英国人做真正的朋友:“聊天是能聊,但只是尬聊,双方都明白对方是在客气和假嗨,融入进去太难了。”
政策与机会大考量
客观因素促回国
除却主观情感上的因素,受访学生表示,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国内外政策、工作机会、信息人脉的不同,都是促使其回国找工作的客观原因与外在条件。
📷
来自利兹大学商学院的Vicky曾经投递过几次简历,但均不了了之。她表示英国就业形势严峻,回国发展的机会会比留下来多一些。
“对于英国本地公司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招收本国人。”
Vicky计划先短暂留在英国,参加完年底毕业典礼再回国工作。在此期间她准备一边旅行一边收集国内求职招聘的信息,九月份交完毕业论文再开始投简历。
同样来自利兹大学的另外两位受访者则有更多的看法。
大宝读国际新闻,留学前在一间纪录片工作室工作,之后回国准备继续干。她表示从事这个工作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机遇”问题。
“我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没什么计划,但我本科就在这间工作室工作,留学期间工作也没断,回国的话,工作环境熟悉,发展空间更好。”
“而在英国做类似行业,主要一是语言问题,二是一年的时间真的不够融入。”
Tony来自北京,就读传媒专业,对于回国后的工作,不想坐办公室的他给自己从上到下列出了三个选择:旅行定制,跨文化策展,汽车媒体。
他告诉记者:“服务业属于朝阳产业,国家扶持力度大,目前国内已经有成型的高级旅行定制企业,形势非常好,回国会首要考虑与业内朋友一起创业。”
“除此之外,跨文化策展和汽车媒体也是理想职业,一来可以利用我本科小语种的专业优势,二来兴趣使然。”
国内更广的人脉以及顾家的考虑也是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对于回国可能面临的困难,除去与国内相同的北上广大城市竞争激烈,未来落脚点不确定,实习经验不足,以及父母对稳定工作的要求与自身兴趣相悖的压力,更多还是集中在信息的断层上。
Vicky表示,由于一直在英国,国内一些高质量的大型校招都无法亲自参加,所以只能在求职网站上搜索一些信息。
“(国内秋招)金九银十,就算我现在交了论文就回国,也只能赶上招聘的尾巴。这段时间也就是试着投投简历,春招比较合适,我会尽量往自己希望的行业奔。”
读博需要坚持和机遇
兴趣与金钱都要考虑
李天来自爱丁堡大学的语言学与认知学专业,今年10月她将离开英国,奔赴德国读博,专业是更加艰深的方向历史句法学。
成功申博的人并不多,对此李天直言幸运。
“语言学工作在国内的商业价值并不高,行业发展机会也不多。最初来英国的时候就打算读博,但是具体方向与学校并不确定。”
“德国不交学费,性价比很高,并且德国语言学和历史积淀非常浓厚。不过,这一切还是要归功于我的导师,本科的时候跟导师谈过读博意愿,而他表示很乐意带我。”
“现在他在德国当教授,还帮我申请了奖学金,要不然凭我这成绩,可能也读不上博。”
遇到一个好导师自然是难得的机遇,但在整个严格的欧洲学术环境下,读博深造并不只能靠运气。
李天从曼大读本科开始便开始做语言学方向,长久的坚持,磨炼与兴趣也是读下博士的必备条件。
李天告诉记者,她其实最早有两手准备。除了申博之外,她也把参加工作纳入考虑范围,不过中途她便收到了博士的录取通知。
“国内外工作都找过,不过由于工签的原因,重点没有放在英国。英国全职并不好找,一般年薪在22,500-34,500英镑,进大学会高一些,兼职倒是很容易。”
“国内的话,英国这边毕业的时间不理想,我只能参加第二年春招,语言学工作岗位少压力大,在北京工作的话一个月税前六七千就不错,税后再交各种租,可能还要倒贴。”
如今没了求职压力的李天只剩了论文压力和即将到来的博士生涯。
“我的心情复杂,不过很期待未来的生活。毕竟可以跟着关系好的导师做自己喜欢的项目,想想就很有动力。”
“学术生活肯定会累,但我可以真正像大人一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这是很好的过程。”
准备留英要提早
切勿好高骛远
据记者观察,赴英攻读授课型硕士的留学生中,鲜少有人选择留英工作,一来工签难拿,二来许多人根本不准备找。
正如Derby在采访中所说:“许多人来英国其实并不是为了在这里找工作,只是为了回去的工作铺路而已。”
为此,英国侨报记者邀请了一位留在英国全职工作的毕业生。Shirline前年本科毕业后来到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商业项目管理专业,目前在英国Mott MacDonald工作。
“当时我找工作,是想深入了解这边的生活文化,同时也是觉得英国的收入和居住环境相对比较舒适。”
英国读研究生时间段,工作签证政策苛刻,相应的留英找工作的时间点也要卡很紧。
关于如何找到工作,Shirline的经验是要提早。Shirline很早便决定在英国找工作,一来英国就参加了就业讲座,学习之余关注着面试与工作的相关信息,同时多加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资源。
Shirline表示自己在9月份交完论文后才正式开始找工作,到12月份拿到offer,中间一共经历了压力颇大的三个月。
她表示:“学习时还好,越到后面我的压力越大,因为只有我和一个朋友在这边找工作,看到同学们都在国内找到了工作,会有一些着急。”
对于海外留学生来说,相对封闭和狭小的社交圈放大了同辈压力。
当并肩作战的大部队撤退时,坚持到最后的孤军更容易产生不安感,英国就业市场的陌生,还有国内外信息与活动不同步造成的断层,都会增加求职者的压力。
📷
对此Shirline认为,求职的主要难点是不熟悉英国求职文化。
笔试相对简单,靠练习题库基本可以解决,后面的面试则比较考验求职者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经验,这一点是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所欠缺的。
然而,对求职者来说,能够通过练习战胜的困难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提前注定的失败。
“虽然有些公司写明招聘国际学生,但实际上门槛很高,甚至是不招的,拒绝留学生的理由很多都不合情理。”
“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岗位不合适,那么你要要调整求职方向,另一方面就是这个公司真的不招人,这时候就只能调整心态。”
有难点就会有市场,对于国际学生十分难就业的英国市场,许多中介破土而出。
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而言,陌生的环境和对未知的不安很容易让他们屈服于这些中介莫名其妙的“饥饿+恐吓营销”的套路中,Shirline的经验是大多中介不靠谱。
“有很多帮助留学生在英国找工作的中介,辅导学生用的案例非常过时。”
“其实学校的资源就很好,多预约就业tutor,他们会帮你模拟面试,小组作业或者assessment center,多练练就够了。”
如今又是学年交替之际,大批留学生即将毕业,又有大批留学生即将赴英,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憧憬,Shirline这样建议。
“建议大家不要太过纠结找诸如四大一类的名企,名企国内也有,想留在英国的话主要是看喜不喜欢这边的生活。”
“找工作要有恒心,不要怕失败,另外多些社会经历对找工作也有很大的好处。”
“憧憬的话,希望自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多交些朋友,工作上多多学习,然后,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别生病,哈哈。”
(本报实习记者许佳佳;转载请注明出处)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