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从中国华西村到英国伦敦,她带着两千多岁的它,从不退缩...

Writer: 英国侨报英国侨报

今年年初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中英国际音乐节上,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赵晓霞女士及紫霞雅乐团,用古琴演奏一曲《三峡船歌》,令在场英国听众目瞪口呆。

策划这次音乐节的,是在英国致力于推广中乐和古筝的旅英演奏家吴梦梦,她表示很多英国人在此之前对中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这次音乐节令英国人感受到了中西音乐融合的魅力。

古筝,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乐器,拥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在海外推广古筝、甚至是中国民乐,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英国侨报》记者在与吴梦梦的专访中,慢慢认识到,自小学琴培养出的坚韧、专注,以及不给自己留备选的人生态度,令吴梦梦在异乡推广中国民乐的过程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十分坚定。


人物简介

吴梦梦,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吉炜教授,并受到王中山教授,李萌教授的指点。吴梦梦曾在中新国际音乐比赛获得古筝专业青年组金奖,“华音杯”国际音乐比赛获得古筝独奏青年组铜奖,古筝重奏金奖。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旅居英国,受邀参加各地演出,在法国巴黎国际电子音节获奖作品音乐会上首演了中国青年作曲家赵艺璇的作品《玄鸟》。

与筝结缘:

实现与国家领导人的承诺

上小学后,重视教育的父母把她送到当地的特色音乐班,吴梦梦在众多民族乐器中,选择了古筝。吴梦梦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得到许多鼓励。

10岁的时候,前国家总理李鹏来到她的家乡江苏江阴华西村视察,也来到了她的家中。李鹏在听了吴梦梦的演奏后更题了词,说希望吴梦梦成为一名艺术家。

“我到现在一直都觉得,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这样的题词,我可能就按照自己的路,上普通的初中高中,然后上大学。我觉得国家领导人给我的题词像是给了我人生的引导一样。”

父母亦从此认为,让女儿从事音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吴梦梦到市内音乐学校就读后,又考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正式走上了古筝演奏的专业道路。毕业后,吴梦梦选择到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修读音乐商务管理专业。

没有备选的人生:

找到症结点然后解决它

多年以来,吴梦梦走的每一步都十分坚定,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她的做事风格和人生态度。她说,在读书和准备考试的过程中,都不曾有过迷茫期。

“我做事的风格就是,我先找到症结点在哪里,然后我就去解决它。”

刚从地方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时候,吴梦梦就意识到自己的基本功与同专业的同学有差距,她便决定每天在8点的早课之前在琴房练40分钟的基本功,一学期后发现进步很大。

“这是当时我尝到的第一个甜头,虽然说时间跨度为整整一个学期,可是你回过来想想,一学期又算什么?后来我就一直这么练。”

当时吴梦梦报考的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共有三个选项,她只填了一档,二档三档都是空白,没有备选。

“我没有给自己设后补,我觉得我付出得够了,尽自己的全力。如果还不行,只能认栽,就再考一次。说明天意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发现人生的重要决定,都是没有备选。因为我需要全心全意去思考这个问题,去准备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我发现,一旦有备选,你的底线会越来越低。总是有一个候补的话,就永远不能成功了。”

出国留学对吴梦梦来说,就像填补自小因专研音乐而错过的人生版块。

然而,她在英国的学习之路,却面临很大的文化和音乐冲击。中国音乐在英国一般被归类为世界音乐,而雷鬼、流行音乐、dance music,吴梦梦都一窍不通。

“(在学校)我曾经学习的内容,被归类在古典音乐。但事实上,我又是来自不同的方向。我是中国古典,而他们是西方古典。”

班里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音乐背景,加上沟通上又有一点语言障碍,吴梦梦一度觉得挺孤独。“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可以通过音乐来跟他们交流,更方便也更亲近。”

而学校的课程,亦让吴梦梦懂得到如何经营音乐产业,如何宣传文化,这也为她在英国创立中国民族器乐工作室打下基础。而在英国推广中乐,亦成为吴梦梦眼中的必选。


在英授课:

教学生记中文古筝术语

吴梦梦发现,在英国推广古筝大有市场。

英国华人对中国音乐寄托了思乡之情,而英国本地人在这几年也逐渐关注中国文化,令她决定在英国创立中国民族器乐工作室。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又身处在海外,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海外推广中国民族音乐。都说‘民族的是世界的’,其实是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推广传播,使大家知道、了解之后,它才是世界的。”

吴梦梦的学生中,也有许多英国华裔小朋友。吴梦梦为不懂中文的学生讲解古筝专业术语时,也花了一番功夫。

例如古筝中‘小搓’和‘大搓’的指法名字,都很难直接翻译出来。吴梦梦最后决定,直接将中文的古筝专业术语告诉学生,在学习古筝的同时,亦直接加强学生对中文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多听中国音乐,多去体会中国文化,这样能多少弥补中国孩子具备的耳濡目染的先天环境。”她还认为视频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教育方式。“它的优势就在于,为教学双方都节省了时间。另外学生选择老师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学生可以有更好、更多的师资选择,甚至可以选择中国的老师;老师也有更多生源。”

中西合璧:

让英国认识中国民乐

接受过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吴梦梦对于音乐的认知,和演奏古筝时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把自己放在一个传播者的位置来看,是想如何发扬、传播中国音乐。”

吴梦梦注意到,中国和很多国家有音乐节合作,却没有中英音乐节,而英国对中国民族器乐的了解亦很狭隘。

今年年初,吴梦梦策划首届中英国际音乐节,向英国音乐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你要用适合的、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做宣传,让这里的人接受了解,甚至来学习,民族才是世界的。”

筹备过程当然面临不少考验。除了策划、资金、场地、嘉宾安排等,最基本的乐器就要花上不少心力。英国目前并没有可以制作中国乐器的工厂,因此有些乐器都需要从中国运过来。海运过程中,需要打包好几层。先拆卸组件,包上塑料层,再放进琴包和琴箱,再放进运输公司的木箱,以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水,潮湿,虫咬之类的问题。

而一切的辛苦过后,吴梦梦亦有收获。她感受到中国传统器乐在中国文化输出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音乐可以代替语言,促进中英两国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她指出,一直以来,中西方听众对音乐普遍有不同的听觉习惯。“西方的听众习惯纵向的和声、织体,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普遍更关注横向的旋律、节奏。

以古筝为例,它的传统乐曲基本都是右手负责弹奏拨弦,左手负责吟揉按颤,旋律性强,没有西方音乐那么立体。”

因此,吴梦梦认为,音乐从业者也需要不断精进,多创作新作品,创作出一些中西合璧的乐曲,在创新的同时,也帮助西方听众了解熟悉中国民乐。

通过多听、多了解,西方听众就能渐渐懂得如何欣赏中国民族音乐。

吴梦梦曾经演奏过的《玄鸟》,是中国青年作曲家赵艺璇专门为古筝和手风琴创作的融合音乐(Fusion Music)。吴梦梦非常希望能够促进更多作曲家加入中西合璧乐曲的创作。

吴梦梦透露,2019年第二届中英国际音乐节就引进了作曲项目,要求作曲家的作品中至少结合一个中国和一个西方元素,她期待“一年一年累积下来,十年之后,这个音乐节对社会,对音乐界还是有奉献的。”

思考、选定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是吴梦梦多年以来学习、生活、工作的风格,相信这也会引领着她走向更远的天地。

艺术人生,未来可期。


图注:(从左自右)华人资料及咨询中心主席、中英国际音乐节荣誉主席Edmond Yeo太

平绅士,Viny,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英国际音乐节荣誉主席桂秋林,Lady

Sheikh,Lord Sheikh,中英国际音乐节策划人吴梦梦、石文达博士在首届中英音乐节上。

文:蔡雪姣

编辑:黄嘉静

美编:王井

(以上内容由受访者口述整理,并不代表本报观点)

Comments


bottom of page